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房法寿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清河绎幕人小名乌头
少为劫盗。
长为清河太守王玄邈司马。
以屡破崔道固军,得加绥边将军魏郡太守
献文帝皇兴间,降魏,诏为平远将军,以功赐壮武侯
孝文帝太和中卒,谥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昙准南梁 439 — 51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弘姓
魏郡汤阴人
出家从智诞法师受业。
善涅槃法华。
昌乐王寺。
既承齐之竟陵王讲说。
遂南渡。
湘宫寺
随席谈论。
不惮涂沮。
次公叹曰。
此北道人。
非徒其容止言笑可观。
于烈亮恢廓。
扬搉理妙。
殊有标致。
临川王映
长沙王晃
尤加钦礼。
庐江何默。
彭城刘绘
造房接足。
请诰戒。
北面而成业者。
二百馀人。
天监十四年终。
寿七十七 寺复有智深比丘
魏人也。
博综经论。
天子王侯。
莫不宾礼。
性好直言。
无所推屑。
每语及北方僭叛事。
辄愠见于色。
由是自致废弃。
不甚显。
释昙准
姓弘
魏郡汤阴人
昌乐王寺。
出家从智诞法师受业。
钻研之勤众皆弗及。
处静味道。
无风尘之志。
善涅槃法华。
闻诸伊洛。
闲居游思不交世务。
齐竟陵王广延胜道盛兴讲说。
遂南度止湘宫寺
处处采听随席谈论。
虽逢涂阻未曾告劳。
次公叹曰。
此北道人。
非直美容止善言笑。
烈亮恢廓雅有器度。
至于言论深有情致。
齐临川王萧映
长沙王萧晃
厚相钦礼。
庐江何点彭城刘缯。
并到房接足伸其戒诰。
讲扬相继成其业者二百馀人。
天监十四年卒。
春秋七十有七。
时寺复有智深比丘
聪慧博识经论有功。
天子王侯多所宾接。
性好直言无所推屑。
每商略捡洗物不有平。
由是坎壈弘宣阻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刁遵北魏 441 — 5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1—516 【介绍】: 北魏渤海饶安人字奉国
刁雍子。
袭爵。
少不拘小节,长更修改。
宣武帝景明中,初除魏郡太守,还为太尉咨议参军,虽年七十,志力不衰。
累迁洛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路景略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阳平清渊人
路恃庆从叔。
起家中书博士
孝文帝太和中,历尚书郎、本郡中正
出为齐州魏郡平原郡太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游肇北魏 452 — 5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2—520 【介绍】: 北魏广平任人,字伯始
游明根子。
幼为中书学生,通经史。
孝文帝时,为内秘书侍御中散
南安高阳二王之镇北府长史魏郡太守
宣武帝景明末,为廷尉卿,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凡举劾皆以儒家名教为准绳。
屡上书言事,宣武帝不纳。
孝明帝时,官至尚书右仆射
卒谥文贞
有《易集解》。
全后魏文·卷二十九
字伯始明根子。
幼为中书学生。
孝文初为内秘书侍御中散都官从事,转通直郎秘阁令,迁散骑侍郎、典命中大夫
太子中庶子,出为本州镇北府长史,带魏郡太守
宣武时,历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兼侍中
太府卿,徙廷尉卿兼御史中尉,迁侍中
孝明即位,迁中书令光禄大夫相州大中正
出为镇东将军相州刺史,徵为太常卿,迁尚书右仆射
正光元年卒,赠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谥曰文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裴邃南梁 ? — 5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4 【介绍】: 南朝梁河东闻喜人字渊明
年少即能属文。
善《左氏春秋》。
初仕
入梁为庐江太守
武帝天监五年征讨邵阳洲时,以没突舰顺淮河进击,大破北魏军,以功封夷陵县
广陵太守
深思有谋略,为政宽明,得士心,居身方正威重,将吏惮之。
普通中宣毅大将军督师北伐,屡破北魏军。
卒于军,谥烈
全梁文·卷五十六
字渊明河东闻喜人
齐建武初为府主簿,举秀才,对策高第,除奉朝请东昏嗣位,为抚军始安王参军,寻奔魏,为司徒中书郎魏郡太守
天监初自拔还朝,除后军咨议参军,出为辅国将军江太守,加右军将军,封夷陵县
冠军长史广陵太守,左迁始安太守,未至郡,迁右军咨议参军豫章王云麾府司马,出为竟陵太守,迁游击将军
又迁假节明威将军西戎校尉北梁秦二州刺史,还为给事中云骑将军、朱衣直阁将军,迁大匠卿。
普通中为假节信武将军,除持节北徐州刺史,未之职,迁豫州刺史,进号宣毅将军,卒赠侍中左卫将军,进爵为侯,谥曰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孝怡北魏末 469 — 5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9—548 【介绍】: 北魏末赵郡平棘人字悦宗
李晔族弟。
初为中书学生,为诸王佐贰。
后从中山王元英南朝梁萧衍军于梁城,以功屡迁为魏郡太守相州刺史
中山王元熙据邺起兵,孝怡等阴结城民擒,赐爵昌乐伯。
胡太后再临朝,以孝怡元叉党,除名为民。
孝庄帝永安初复为左将军,参与镇压葛荣,赐爵赵郡
永安三年,迁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卒年八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魏季景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钜鹿下曲阳人
魏收族叔。
博学有文才。
弱冠与魏收齐名。
孝庄帝时中书侍郎
节闵帝普泰中,为尚书右丞
善附会,宰要当朝,必先事其左右。
尔朱世隆特赏爱之。
曾使梁。
官至大司农卿魏郡尹。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承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琅邪临沂人字安期
王暕子。
七岁通《周易》,年十五,为秘书郎
累迁中书黄门侍郎,兼国子博士
时膏腴贵游,咸以文学相尚,唯独好儒业。
梁武帝中大通五年,为国子祭酒
官至东阳太守
为政宽惠,吏民悦之。
性简贵有风格。
右卫朱异用事,车马常填门。
魏郡申英指门曰:“此中辐辏,皆以利往,能不至者,惟有大小王东阳
”小东阳,即弟稚。
卒年四十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源子恭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西平人字灵顺
源子雍弟。
孝明帝正光中以镇压东益南秦、氐反抗,六镇起事及绛蜀民起事,累官豫州刺史
武泰初,又击退梁军进攻,擒斩梁将,勒众渡淮,徙民于淮北
元颢,授以官,子恭不敢拒。
败,孝庄帝还洛,录前后征讨功,封县侯侍中
又击破尔朱世隆,兼尚书仆射,为大行台大都督
孝武帝永熙中入为吏部尚书
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魏尹,又为高欢军司
全后魏文·卷二十七
子恭字灵顺,怀第六子。
初辟司空参军,历司徒祭酒尚书主客郎中,摄南主客事。
正光初,为行台左丞,转起部郎
冠军将军中散大夫,又领治书侍御史
持节河间王军司秦州事,拜河内太守,加后将军
平北将军、兼尚书行台。
平南将军豫州刺史,加散骑常侍抚军将军
武泰初,加镇南将军
元颢,以为车骑将军
孝庄还洛,进征南将军、兼右仆射,假车骑将军,拜右光禄大夫给事黄门侍郎封临颍县开国公
侍中、兼尚书仆射大行台大都督
卫将军
前废帝初,除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假车骑大将军荆州刺史,封临汝县开国子
永熙中,入为吏部尚书,加骠骑大将军
天平中,除中书监,拜魏尹,又为齐献武王军司
元象元年卒。
兴和中,赠司空谥曰文献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谐东魏 496 — 5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6—544 【介绍】: 东魏顿丘人字虔和
李平次子。
袭父前爵彭城侯
太尉参军,历尚书郎著作佐郎、加辅国将军光禄大夫等。
孝庄帝永安二年元颢洛阳,以为黄门侍郎
败,除名。
孝静帝时,官散骑常侍,使梁,江南称其才辨。
还授秘书监
全后魏文·卷三十五
字虔和,平第二子。
受父前爵彭城侯
太尉参军,历尚书郎徐州北海元颢军府司马,入为长兼中书侍郎
崔光引为兼著作郎,加辅国将军相州大中正光禄大夫,除金紫光禄大夫,加卫将军
元颢,以为给事黄门侍郎
败除名。
孝静初,徵为魏尹,不起。
大司农卿,加骠骑将军,转秘书监
武定二年卒,赠骠骑大将军卫尉卿齐州刺史
有集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暴显北齐 503 — 5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3—568 【介绍】: 北齐魏郡斥丘人,字思祖
魏末官晋州车骑府长史
从高欢举兵,累有军功。
东魏孝静帝元象二年,除北徐州刺史,从高欢战西魏军于邙山
武定二年,官征南将军广州刺史
侯景反,攻广州突围归,复从慕容绍宗攻破
屡与南朝梁战,累官水军大都督车骑大将军赵州刺史洛州刺史朔州刺史
北齐后主天统元年,官至特进骠骑大将军封定阳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魏收北齐 506 — 5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6—572 【介绍】: 北齐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字伯起小字佛助
年十五,能属文。
初为北魏太学博士
节闵帝时,迁散骑侍郎修国史
孝武帝关中通直散骑常侍,副王昕使梁。
后为高欢丞相府属,不得志。
北齐,除中书令,兼著作郎
文宣帝天保二年,诏令撰魏史。
三年,成《魏书》一百三十卷。
时人以其报怨酬恩,史书不实,文宣帝曾诏尚书省与诸家子孙共加论讨。
重收才,不欲加罪。
时因讥为“秽史”。
官至尚书右仆射,掌诏诰,总议监五礼事,位特进
曾参律令。
温子升邢邵齐誉,世号三才
今存《魏特进集》辑本及《魏书》。
全北齐文·卷四
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魏骠骑大将军子建子,孝明时太学博士,迁司徒记室参军永安中除北主客郎中
节闵即位,迁散骑侍郎中书侍郎
孝武即位,除广平王开府从事中郎中书舍人
孝静即位,为神武中外府主簿,转府属兼散骑常侍武定中除正常侍著作郎,转秘书监,除定州大中正
齐受禅,除中书令,封富平县,除魏尹,又除梁州刺史,进太子少传太子詹事
废帝即位,除侍中,迁太常卿,转中书监
皇建初右光禄大夫仪同,又除兼太子少傅解侍中
大宁初开府河清中右仆射天统初左光禄大夫齐州刺史,进尚书右仆射特进武平三年卒,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曰文贞,有《后魏书》一百三十卷,集七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申徽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魏郡人字世仪
好经史,性审慎。
北魏孝武初,入关见宇文泰奇之,引为大行台郎中
以迎孝武入关功,封博平县
西魏文帝大统初,进爵为侯,累迁给事黄门侍郎
十一年,刘彦据瓜州河西大使,以五十骑缚之归,迁都官尚书
废帝二年,进爵为公,正右仆射赐姓宇文氏
北周明帝时历官御史荆州刺史小司徒小宗伯
全后周文·卷六
字世仪魏郡人后赵司徒钟六世孙,初为元邃东徐州主簿,除太尉府行参军
文帝临夏州,以为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永熙中大行台郎中
孝武西迁,封博平县、本州大中正大统初进爵为侯,历中书舍人,迁给事黄门侍郎,出为河西大使,还迁都官尚书,拜假节瓜州刺史,征兼尚书右仆射,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废帝时进爵为公,正右仆射赐姓宇文氏,出为襄州刺史
入周,历御正、大御正小司空少保,出为荆州刺史,入为小司徒、不伯,天和六年致仕,卒赠泗州刺史谥曰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封子绘北齐 515 — 5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64 【介绍】: 北齐渤海蓨人字仲藻小名搔
封隆之子。
,由秘书郎中累迁金紫光禄大夫
魏孝武帝末,斛斯椿用事,子绘与父俱弃官还。
东魏孝静帝时,累迁平阳太守,开晋州北界霍太山旧号千里径之东路,便于军民。
大行台吏部郎中渤海太守合州刺史等,晓达政事,长于绥抚。
北齐文宣帝时,仕至仪同三司祠部尚书
全北齐文·卷六
子绘字仲藻渤海蓨人魏尚书右仆射隆之次子,小名搔,为神武开府主簿,随府转丞相主簿,加伏波将军,除通直常侍左将军,领中书舍人,加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孝静初兼给事黄门侍郎,除卫将军平阳太守,加散骑常侍,征补大行台吏部郎中文襄统事,以为渤海太守,加骠骑将军天保初太尉长史,历海州合州郑州刺史,徵为司徒左长史乾明初大司农,除魏尹皇建中骠骑大将军太宁中都官尚书,加仪同三司,历七兵尚书,转祠部尚书河清三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卢潜北齐 517 — 5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7—573 【介绍】: 北齐范阳涿人卢玄曾孙。
善言谈。
高澄引为大将军西阁祭酒,转中外府中兵参军,累迁江州刺史,治有善政。
梁将王琳归齐,与为南讨经略
后以扬州刺史,领行台尚书
淮南十三年,南朝陈人惮之。
后为陈人所俘,死于建业
全北齐文·卷二
范阳涿人魏散骑常侍元明从子,魏末为贺拔胜开府行参军,补侍御史文襄引为大将军西合祭酒,转中外府中兵参军天保初中书舍人左民部郎中,出为清河王岳台郎,还迁中书侍郎,历黄门侍郎魏郡司州别驾江州刺史扬州道行台左丞,加散骑常侍,除行台尚书仪同三司河清中扬州刺史武平中徵为五兵尚书,寻复为扬州道行台尚书,为陈将吴明彻所擒,寻死,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兖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章仇子陁北齐
全北齐文·卷八
子陁,魏郡人武平中为儒林学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叔瓒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博陵安平人
崔仲哲子。
有学识,好直言。
文宣帝擢为魏尹丞。
蝗虫为灾,问之。
对以土功不时,外筑长城,内兴三台,故致此灾。
大怒,令左右殴之,以溷汁沃其头。
卒于阳平太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昙无谶南朝宋 385 — 4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5—433 【介绍】: 亦作昙无忏昙摩谶
十六国时北凉僧。
中天竺人。
幼出家,聪敏出群。
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明解咒术。
东晋末,由龟兹姑臧北凉沮渠蒙逊接待甚厚。
北魏太武帝闻其名,遣使迎请,蒙逊不放。
适谶请西行取经,蒙逊疑,杀之于途。
译《涅槃经》前后分、《大集经》等。
全宋文·卷六十二
昙无谶,中天竺人,幼出家,以道术惧诛,奔龟兹,后归沮渠蒙逊
至宋元嘉十年,请西行,蒙逊遣刺客杀之。
昙无忏
或云昙摩忏。
中天竺国人也。
六岁遭父忧。
独与母居。
沙门达摩耶舍。
以忏为其弟子。
习学小乘。
后遇白头禅师遂业大乘。
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馀万言忏从兄善能调象。
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诛之。
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
亲属莫敢往者。
忏哭而葬之。
王怒欲诛忏。
忏曰。
王以法故杀之。
我以亲而葬之。
并莫违大义。
何为见怒。
傍人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气。
遂留供养之。
忏明解咒术所向皆验。
西域号为大咒师
随王入山。
王渴须水不能得。
忏乃密咒石出水。
因赞曰。
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称咏。
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
忏以久处致厌。
遂辞往罽宾
欲演大乘彼国不合。
乃东适龟兹(音丘慈)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
忏警觉。
谓是盗者。
如此三夕。
闻空中语曰。
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
忏乃惭悟别置高处。
夜有盗之者。
数过提举竟不能动。
明旦忏持经去不以为重。
盗者见之。
谓是圣人。
悉来拜谢。
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
忏尝告蒙逊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蒙逊不信。
欲躬见为验。
忏即以术加蒙逊蒙逊见而骇怖。
忏曰。
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乃读咒三日。
谓蒙逊曰。
鬼已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
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
时魏虏拓跋焘闻忏有道术。
遣使迎之。
蒙逊既事忏日久不忍舍去。
后又慰辞以迎。
蒙逊既吝忏不遣。
又迫魏之强。
至蒙逊义和三年三月
忏因请西行。
更寻涅槃后分。
蒙逊忿其欲去。
乃密图害忏。
伪以资粮发遣。
厚赠宝货。
临发之日忏乃流涕。
告众曰。
忏业对将至。
众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
比发蒙逊果遣刺客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岁宋元嘉十年也。
远近咸共嗟焉。
既而蒙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蒙逊。
至四月蒙逊寝疾而亡。
昙无谶
或云昙摩忏。
或云昙无忏
盖取梵音不同也。
其本中天竺人。
六岁遭父丧。
随母佣织毾𣰆为业。
沙门达摩耶舍。
此云法明
道俗所崇丰于利养。
其母美之。
故以谶为其弟子。
十岁同学数人读咒聪敏出群。
诵经日得万馀言。
初学小乘兼览五明诸论。
讲说精辩莫能詶抗。
后遇白头禅师
共谶论议。
习业既异。
交诤十旬。
谶虽攻难锋起。
禅师终不肯屈。
谶伏其精理。
乃谓禅师曰。
颇有经典可得见不。
禅师即授以树皮涅槃经本。
谶寻读惊悟方自惭恨。
以为坎井之识久迷大方。
于是集众悔过。
遂专大乘。
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馀万言
谶从兄善能调象。
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诛之。
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
亲属莫敢往者。
谶哭而葬之。
王怒欲诛谶。
谶曰。
王以法故杀之。
我以亲而葬之。
并不违大义。
何为见怒。
傍人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气。
遂留供养之。
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
西域号为大咒师
随王入山。
王渴须水不能得。
谶乃密咒石出水。
因赞曰。
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歌咏。
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
谶以久处致厌。
乃辞往罽宾
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
彼国多学小乘不信涅槃。
乃东适龟兹
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
虑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
谶惊觉谓是盗者。
如此三夕。
闻空中语曰。
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
谶乃惭悟别置高处。
夜有盗之者。
数过提举
竟不能胜。
且谶将经去不以为重。
盗者见之。
谓是圣人。
悉来拜谢。
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
自称为王。
闻谶名呼与相见。
接待甚厚。
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
欲请出经本。
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
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
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
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
值其宣出经藏。
深相推重。
转易梵文嵩公笔受
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
谶临机释滞清辩若流。
兼富于文藻辞制华密。
等更请广出诸经。
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馀万言
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
还外国究寻。
值其母亡遂留岁馀。
后于于阗更得经本中分。
复还姑臧译之。
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
于是续译为三十三卷。
以伪玄始三年初就翻译。
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帙方竟。
即宋武永初二年也。
谶云。
此经梵本本三万五千偈。
于此方减百万言。
今所出者止一万馀偈。
谶尝告蒙逊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逊不信。
欲躬见为验。
谶即以术加逊。
逊见而骇怖。
谶曰。
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
乃读咒三日
谓逊曰。
鬼已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
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谶之力也。
逊益加敬事。
至逊伪承玄二年
蒙逊济河伐乞伏暮末抱罕
世子兴国为前驱。
为末军所败。
兴国擒焉。
后乞伏失守。
暮末与兴国俱获于赫连定
后为吐谷浑所破。
兴国遂为乱兵所杀。
逊大怒谓事佛无应。
即遣斥沙门五十已下皆令罢道。
蒙逊先为母造丈六石像。
像遂泣涕流泪。
谶又格言致谏。
逊乃改心而悔焉。
时魏虏托跋焘闻谶有道术。
遣使迎请。
且告逊曰。
若不遣谶便即加兵。
逊既事谶日久未忍听去。
后又遣伪太常高平李顺策拜蒙逊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傅骠骑大将军凉州凉王
加九锡之礼。
又命逊曰。
闻彼有昙摩谶法师
博通多识罗什之流。
秘咒神验澄公之匹。
朕思欲讲道可驰驿送之。
逊与李顺宴于新乐门上。
逊谓曰。
西蕃老臣蒙逊奉事朝廷不敢违失。
而天子信纳佞言苟见蹙迫。
前遣表求留昙无谶
而今便来徵索。
此是门师当与之俱死实不惜残年。
人生一死讵觉几时。
曰王款诚先著遣爱子入侍。
朝廷钦王忠绩。
故显加殊礼。
而王以此一胡道人亏山岳之功。
不忍一朝之忿。
损由来之美。
岂朝廷相待之厚。
窃为大王不取。
主上虚襟之至。
弘文所知。
弘文者逊所遣聘魏使也。
逊曰。
太常口美如苏秦
恐情不副辞耳。
逊既吝谶不遣。
又迫魏之强。
至逊义和三年三月
谶固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
逊忿其欲去。
乃密图害谶。
伪以资粮发遣。
厚赠宝货。
临发之日。
谶乃流涕告众曰。
谶业对将至。
众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
比发逊果遣刺客。
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岁宋元嘉十年也。
黑白远近咸共惜焉。
既而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逊。
至四月逊寝疾而亡。
初谶在姑臧
张掖沙门道进
欲从谶受菩萨戒。
谶云。
且悔过乃竭诚七日七夜
至第八日诣谶求受。
谶忽大怒。
更思惟。
但是我业障未消耳。
乃勠力三年。
且禅且忏。
即于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己戒法。
其夕同止十馀人。
皆感梦如所见。
欲诣谶说之。
未及至数十步谶惊起唱言。
善哉善哉。
已感戒矣。
吾当更为汝作證。
次第于佛像前为说戒相。
沙门道朗振誉关西
感戒之夕。
亦通梦。
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
于是从受者千有馀人。
传授此法迄至于今。
皆谶之馀则。
有别记云。
菩萨地持经应是伊波勒菩萨传来此土。
后果是谶所传译。
疑谶或非凡也。
蒙逊有从弟沮渠安阳侯者。
为人强志疏通涉猎书记
因谶入河西弘阐佛法。
安阳乃阅意内典奉持五禁。
所读众经即能讽诵。
常以为务学。
多闻大士之盛业。
少时求法度流沙至于阗于瞿摩帝大寺天竺法师佛驮斯那。
咨问道义。
斯那本学大乘。
天才秀发诵半亿偈。
了禅法故西方诸国。
号为人中师子
安阳从受禅秘要治病经。
因其梵本。
口诵通利。
既而东归向邑高昌
得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
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
转为晋文
伪魏吞并西凉
乃南奔于
晦志卑身不交人世。
常游塔寺以居士身毕世。
初出弥勒。
观音二观经。
丹阳孟顗
见而善之。
深加赏接。
后竹园寺慧𤀹尼。
复请出禅经。
安阳既通习积以临笔无滞。
旬有七日出为五卷。
顷之又于钟山定林寺
出佛父般泥洹经一卷。
安阳居绝妻拿无欲荣利。
从容法侣宣通正法。
是以黑白咸敬而嘉焉。
后遘疾而终。
谶所出诸经。
至元嘉中方传建业
场慧观法师志欲重寻涅槃后分。
乃启宋太祖资给遣沙门道普将书吏十人西行寻经。
长广郡舶破伤足因疾而卒。
普临终叹曰。
涅槃后分与宋地无缘矣。
普本高昌人
经游西域遍历诸国。
供养尊影顶戴佛钵。
四塔道树足迹形像。
无不瞻觌。
善梵书备诸国语游履异域。
别有大传。
高昌复有沙门法盛
亦经往外国立传。
凡有四卷。
又有竺法维释僧表并经往佛国云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中天竺人。
幼孤。
母佣织毾㲪。
取资以养之。
六岁使师达摩耶舍。
十岁习小乘五明学。
诵经日万言。
莫有敢抗者。
时白头禅师号宿纳
谶攻离不能屈。
疑其有异书。
求教焉。
禅师以树皮涅槃经授之。
谶读而悟。
乃集大众悔过。
年二十。
诵二百万言。
而大乘诸经。
披玩略尽。
兄以善调象。
获幸于王。
佗日王之白耳象死。
王诛之。
令曰。
敢收葬者。
夷三族。
谶收葬之。
卫卒执以闻。
王怒趣烹谶。
谶曰。
王以法杀。
弟以义收。
此天下之通理也。
王由是加敬。
谶于咒尤效验。
号大咒师
尝与王山行乏水。
咒石使觱沸。
诸国闻之交聘。
久之奉涅槃前分。
并菩萨戒本。
罽宾
罽宾皆小乘违之。
龟兹
姑臧传舍。
疑有盗。
枕经以寝。
梦人引衣语曰。
此如来解脱藏也。
敢忘敬乎。
遂惊悟。
置经高处。
盗果饶力不能举。
旦日谶负经去。
盗以为神。
向之忏谢。
沮渠蒙逊据凉土。
然待谶尤勤至。
于是请译经本。
谶以未习华语。
不即许。
居三年。
译涅槃前分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馀万言
辞制工密。
文藻妍富。
沙门慧嵩道朗等。
深相推重。
犹以涅槃品数未足。
乞西还究寻之。
凡四十二卷。
曰。
此经本三万五千偈。
此方才百万言耳。
吾所出者。
止一万偈。
谶多异迹。
魏拓拔焘闻其名。
遣使迎请。
谕云。
知逊尊宠。
若不遣。
顾有兵耳。
逊因表留谶。
魏又遣高平李顺
策拜逊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
傅骠骑大将军凉州凉王
加九锡。
谕曰。
昙摩谶德广大。
朕思一瞻礼。
可驿驰以至。
逊谓曰。
臣奉事朝廷。
无所负。
上信邪言见逼。
何耶。
前表乞留谶。
今遽来追。
此臣师也。
愿与俱死。
死要不免。
迟疾亦非所较也。
曰。
王诚款先著。
遣子入侍。
朝廷钦王忠义。
故显加殊礼。
今乃以一胡道人。
亏损大功。
失朝廷待遇之意。
窃为大王不取也。
逊曰。
太常言固美。
弟恐情不副此耳。
逊竟不遣。
义和三年三月
谶固请西行。
求涅槃后分。
逊忿其去。
且恐为魏得也。
遣刺客中路杀之。
寿四十九。
闻者为流涕。
宋元嘉十年也。
初谶出关日。
谓送客曰。
业对至矣。
虽众圣不能救也。
方谶在姑臧
张掖沙门道进者。
从谶受菩萨戒。
谶曰。
当洗心自悔七日乃来。
既诣谶。
谶忽怒。
曰此夙障也。
复精勤三年。
释迦如来为授戒法。
同夕十馀人梦如所见。
于是又诣谶。
谶望见大惊曰。
善哉已感戒矣。
今为汝作證。
沙门道朗
盖同梦者。
愿下其腊。
兄事
从以受戒者千馀人。
昔有别记曰。
菩萨地持经。
是伊婆勒菩萨当传此土。
后谶果出此经。
则谶之地位可知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宝公南北朝
沙门宝公者。
嵩山高栖士也。
旦从林虑白鹿山
因迷失道。
日将隅中。
忽闻钟声。
寻响而进。
岩岫重阻登陟而趋。
乃见一寺。
独据深林三门正南赫奕辉焕。
前至门所。
看额云灵隐之寺。
门外五六犬。
其大如牛。
白毛黑啄或踊或卧。
回眸盻
怖将返。
须臾见胡僧外来。
唤不应。
亦不回。
顾直入门内犬亦随。
入良久见。
人渐次入。
门屋宇四周房门并。
闭进至讲堂唯见床榻高座俨然。
入西南隅床上坐。
久之忽闻东间有声。
仰视见开孔如井大比丘前后从孔飞下。
遂至五六十人。
依位坐讫自相借问。
今日斋时何处食来。
或言豫章成都长安陇右蓟北岭南五天竺等。
无处不至。
动即千万馀里。
末后一僧从空而下。
诸人竞问。
来何太迟。
答曰。
今日相州城东彼岸寺鉴禅师讲会。
各各竖义。
有一后生聪俊难问。
词音锋起殊为可观。
不觉遂晚。
本事和尚
既闻此语望得参话。
因整衣而起白诸僧曰。
宝和尚
诸僧直视
顷之已失灵隐寺所在。
但独坐于柞木之下。
一无所见。
唯睹岩谷。
禽鸟翔集喧乱。
及出山以问尚统法师
尚曰。
此寺石赵时佛图澄法师所造。
年岁久远贤圣居之。
非凡所住。
或沈或隐迁徙无定。
今山行者犹闻钟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